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优化的调研思考
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名师辈出的教师队伍,是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1]实现这一目标,既要调查研究、摸清差距,也要寻根究底、追本溯源,更要因情施策、精准发力。2020年9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延续2017年第一轮国家义务教育德育状况监测的基本设计,组织开展了第二轮监测工作,对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基于监测结果反映的突出问题,广州市荔湾区进一步展开了基层调研,以期切实了解教师的呼声和期待,探求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集纳教师智慧:基于监测突出问题的基层调研分析
此次第二轮监测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的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专任师资不足。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缺口仍比较大,特别是小学专任教师极少,师资配备严重不足。专业背景的缺乏导致教师普遍存在教学困难和教材使用困难,既苦于校家社协同不力,也困于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不足;尤其是对于如何用好统编教材这一基础性教学资源,困惑很多、焦虑甚大。二是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大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自认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尤其在法律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急需补全,教学方法的应用和创新、教学资源的收集和使用、教科书的解读和挖掘等方面的能力亟待提升。三是精准培训不足。道德与法治教师最希望参加“教学方法、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等内容的培训,对“教学观摩、校际交流学习与参观考察、课例研究、实践培训”等培训形式更为认可,精准培训有待落实。
在深入解读监测结果报告基础上,广州市荔湾区教师发展中心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复查复诊”:在常规到校视导调研基础上,开展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发展需求”专项调研、“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联合调研和“中小学思政课协作创新工程”调研回访,与广大任课教师一起进一步剖析问题,探寻解决途径。总体上,用教师的朴素话语可表达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道德与法治专任教师队伍建设需多方通力支持
全国小学道德与法治专任教师只有7.9%这一数据,暴露了一些学校“兼职任课”“临时顶课”甚至“无人授课”的实际情况。在当前教师管理体制和课程安排下,如何解决道德与法治“无人授课”的窘况?一线教师有诸多建议:招聘增员,定岗定编招聘专任教师,新增新鲜血液;校内转岗,动员本校有志之士转岗任教思政课,实现师资内部转化;区管校用,道德与法治教师全区统筹,跨校授课,发挥专业、专职教师的最大效用。如何实现“有人上课”向“能人授课”的转变?一线教师见解精辟:竞争上岗,实现在职在岗教师优胜劣汰;全员轮训,实现任课教师理念、知识与能力更新换代;技能展演,发挥思政课名师示范引领作用。
总之,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离不开教育、组织、宣传、编制、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
(二)道德与法治教师综合素质要求高亟待专业支援
从监测结果报告和区域调研的信息都不难看出,道德与法治教师“心力交瘁”的工作现状相当普遍。究其原因,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不仅要“教得了”更要“教得好”。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心理、道德、法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多领域知识,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世界史、国际共运史等多层次史实,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多方面常识,“教得了”并不容易。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教育教学不仅要促进学生的知识认知,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还要引导学生实现情感态度认同,解决“信”与“不信”的矛盾,更要在生活实践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解决“行”与“不行”的矛盾[2],“教得好”更难。
相较于其他课程,道德与法治兼具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承载着铸魂育人的课程功能,对任课教师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教师要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乐于修身成己达人的“人师”的统一者,专业支援必不可少,强力支援刻不容缓。
(三)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热爱”亟需动力机制激发
在区域调研中许多任课教师提出,“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特别侧重人的思想工作,思政课教师与班主任应同工同酬,享受专项津贴”“思政课富于中国特色,对任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也要体现独特性”“思政课是专业课,需要专业教师,教师的专业付出应‘被看见’,课堂内外都应该计算课时”等意见和建议,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行政决策者、教育管理者深思。实行激励机制、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是提振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精气神”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最直接的途径。福利待遇是教育教学工作劳动价值的一种体现,发展前景是教育事业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预期。让教师对当下有“获得”,对未来有“期待”,才能激发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汇聚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